close
論外です。

看到這樣一篇投書


 中國時報 2007.12.07 
教學應循序漸進
鄧鴻源/北縣淡水(副教授)

     PISA國際評比,台灣數學素養冠全球,卻發現數學呈雙峰現象,即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表示,建構式數學幾度向中間修正,並調高數學課程綱要難度,有的孩子仍背九九乘法、補習,不能單一推論是教改的功勞。也有高中生、數學老師及補教老師「吐槽」說,這只是「假象」。

     無論如何,這說明教改並非全然失敗,建構式數學之大方向並沒有錯,只要視情況調整即可。畢竟數學是科學之母,對其原理與方法的了解應該重於一切。九九乘法原理固然簡單,總是要讓學生了解其過程,如同電腦一樣,先了解加法原理,自然可以舉一反三知道減法與乘除法,否則只會背而不知其原理,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上的盲點。

     天縱英才如愛因斯坦,當年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聽年輕學者演講時,都不厭其詳發問,希望演講者慢慢講,把原理交代清楚,因為他腦筋不是很靈光,此說明真正睿智者的想法常跟平常人不一樣,對任何事情都會追根究底,弄通原理,不會像我們一般人一樣,不懂裝懂。

     歐美學生在中小學時數學都不會很難,而是循序漸進,與東方人相比如烏龜與兔子賽跑一樣,剛開始雖然落後,但是後勁有力,所以為何諾貝爾獎得主都是西方人較多,而東方人屈指可數,關鍵在他們中小學的學習方式跟東方人不一樣。因此若說台灣孩子到大學後,優勢不再,似乎過於武斷,應該說學習過程應該循序漸進,而非揠苗助長,急於速成。


請不要拿愛因斯坦跟接受一般義務教育的人來比OK?

而且,數學「素養」好表示,大部分有受過基礎義務教育的台灣人,不用屈著手指算加減、也可以心算出買東西的給找錢,比起所謂「後勁有力」的西洋人、站收銀台找錢都要用一張一張數還會數錯,台灣的數學「素養」好的確是好事一件。而所謂的素養、需要的是紮實的基礎訓練,九九乘法絕對是必要的。
至於「數學」的雙峰現象,那不是很正常嗎?有能力將數學當作一門學問去研究的人畢竟是少數,這就跟全國無文盲,但是並非全國每個人都可以七步成詩一樣。

既然這位「副教授」主張,教改並非全然失敗,那表示「大部分」還是失敗,建構式數學的大方向沒有錯,只是要視情況調整?那麼只要把能成為愛因斯坦的學生抓出來施以建構式數學,讓他們能夠從原理開始學習起,至於其他學生則施以別的教學法,這樣不就是最好的調整了?


把得到諾貝爾獎的西方人和普遍的東方人相比,這樣的邏輯錯誤,請問到底是想維護什麼?或是、想表達什麼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