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俗的和朋友去看了海角七號。
覺得這正是國片原本應有的姿態。 也覺得很欣慰,發現台灣的文本和人才並不是凋零,只是很少被發掘、被放到正確的位置。
國片被需要的理由,是因為由國人自導、自演的影片,本應該是最能貼近國人的心靈、最能觸動國人共同的回憶、最真誠的情感。
但是,前一陣子,國片在視聽者的腦海裡,卻成為「叫好不叫座」、或者更直白的說,是「看不懂到底想說什麼」的、藝術性高深到令大眾難解的得獎作品代名詞。
海角七號要講的故事,其實蠻浮濫的,有貼近真實的一面,也有過於追求戲劇性而捨棄真實性的一面。不過,這不就是一部電影?讓人看完之後沒有惡寒、不會想要大喊「騙錢!」「搶錢!」的話,這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這幾年來我只看過兩部國片(更正、華語片)能給我這種感想,一是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二是這次的「海角七號」,周的那片我很驚訝的給了70分,以一部商業電影來說,我認為他是及格且屬於佳作,至於運鏡啦、色彩啦剪接啦,本人不是專業影評,不予置評。也不便評論。只能以單純看電影的心得來給分。
而海角七號,則讓我想給85分,是我會「有機會便想推薦給其他人」的好片。尤其會推薦給台灣人和想要了解台灣的外國朋友。
周的「…秘密」是不管放在哪個時空背景下,轉換個題材就能成立的作品,就像東京愛情故事不一定只有在「東京」這個都市中才會發生。但是海角七號,卻是只能發生在「台灣」、「恆春」。這強烈的本土連結性,加深了觀眾對這一片的認同感。
劇中出現的角色,仔細看,除了所謂男女主角之外,所有配角都是活生生的、就環繞在我們的四周。
茂伯不只是衰老、枯委的老人。
代表不只是正義之士的代名詞。
水蛙不只是單純乖乖作人黑手的小弟。
.
.
.
.
每一個人物像都刻劃了兩層以上的人格, 而那人格的集合體又湊成了一種相當真實而常見的形象。並且代表了某種樂天、積極、不留戀過往的價值觀。
看完海角七號,我明白、我們還是需要國片的,這個欲求就像日本人支持「夕陽下的三丁目」一般,海角七號的票房會如此亮眼,我想這並不是海角七號是一部多麼偉大、能流芳百世的巨作,而是因為海角七號,展現了台灣的國片所原本應有的姿態。
- Sep 11 Thu 2008 00:53
國片被需要的理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