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時論壇上有人發表了自己在捷運上遺失手機,雖然立即打電話但是已經無法找回。
文章的標題是,「那天,我掉了一支手機」
在台灣,只要是遺失東西在公共場合,不管是手機、錢包、悠遊卡,這種無法特定使用者身份的東西,找回的機率都相當低,正如這位作者所稱。
我們已經成功自我催眠到「找也沒用」的境界,向這個城市所創造的「看到的就是我的」新價值觀投降。
她又提到,2009年十一月左右發生的一起小有話題的新聞:「掉一隻手機、毀一樁因緣」
撿到手機的女子完全沒有犯罪意識,而使用「姊姊撿到的手機」的弟弟也沒有任何不安與罪惡感。
這、就是台灣目前的狀況。
在日本住了五年,回想起來,我掉的東西不勝枚舉,在百貨公司的廁所忘記過手機、在計程車上忘了定期車票(等同台灣的悠遊卡)、在便利商店的櫃台忘了剛儲值完的Edy卡、掉過洋傘、甚至忘過銀行金融卡……
除了在連鎖二手書店BookOff裡忘記的洋傘找不回來以外,其他東西都找得回來。
最令我感動的是忘在計程車上的定期車票,我下車之後吃完午餐才發現定期不見,正在著急到底是忘在午餐處還是計程車上,計程車司機打電話來了。
他先跟我道歉、說為了確認我的聯絡方式因此擅自看了我的定期車票夾,好險我有在裡頭放我的名片,定期車票上也印了我的名字(因為是通學用的)因此他打到我的手機來,問我現在人在哪裡,要給我送來。
當時我已經又移動到別的地方,下車處是本鄉附近、但是我後來移動到神田了。但是司機先生只跟我確認了地點、告訴我大約幾分鐘以後可以跟我碰面,並沒有要求我必須配合他的行程。
三十分鐘後,我順利的從他手中拿回我的定期車票夾。
忘記在廁所裡的手機則是順利在百貨公司失物招領處拾回。我在猜想,日本的手機會比較容易找回或許跟他們的手機鎖碼政策相關,以前日本的手機是沒有sim卡的(正確來說是把sim卡燒在手機本體裡)因此即使撿到其他人的手機,也無法向台灣那樣方便,換插了自己的sim卡就可以用。
而現在實施行動電話號碼可攜政策,sim卡改成跟台灣類似的方式,但仍然是有一道鎖碼程序在,沒有經過解碼手續,或是去店頭辦理解約換機的話,手機本身無法讓拾得者輕而易舉的佔為己有。
而金融卡遺失的經驗更是一絕。
老實說、在銀行寄發通知書給我之前,我完全沒有發現前次領錢時,我把錢領走後金融卡就忘在ATM了。
拆開通知書的那一瞬間,我還以為是銀行弄錯了,趕快翻找錢包,發現還真的少了一張卡!當場冷汗直冒。戰戰兢兢的打了電話去銀行,詢問是否還有餘額。結果銀行的人告訴我,只憑電話他們無法判定是否為本人,因此無法告訴我正確的數字,不過可以告訴我尚有餘額。
由於接到通知當天我正要回台灣,人都已經在往成田機場的電車裡。沒辦法回頭。
於是也只好自我催眠說「不要緊、要相信日本的治安,而且是在ATM撿到的,應該是立刻就有人送去失物招領了……」
回到日本後,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銀行去贖回我的金融卡!
一刷之下、「嗯?金額好像跟印象中不同?」仔細對照存摺,原來是上個月的打工薪資匯入了……嚇死我也~
總結來說,在日本(東京)遺失東西,找回的機率是比台灣(台北)大的。
不過除了人民的道德素養之外,其實還關聯到一件性格因素,就是日本人那過於纖細而帶點潔癖、排外的性格。
我曾在電車上看到一對母子,指著遺忘在座位上小包包有這麼一段對話。
(大約小學一二年級)子:「媽媽~有小包包耶」
母:「對啊、有人忘記了呢」
子:「可以打開來看看嗎?」(小鬼一副很興奮的樣子)
母:「不行!」(小聲而堅定)
母:「誰知道這是什麼人掉的東西!?不要碰……噁心死了(気持ち悪い)」
之後母子兩人便勵行「視而不見」的規訓,直到下車。
老實說,這種過度把物品和人格聯想在一起的性格,有好有壞、幼稚一點的表現,就可能連結到集體欺負,但是碰到這種遺失物的例子,卻又是提高尋獲失物機率的隱因。
日本也盛傳許多遺失物的都市傳說(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日文google 落し物 都市伝説)甚至還拍了恐怖電影,這種藉由恐怖心以及傳聞的力量、造成人們不敢去侵佔不屬於自己的物品的心態,也是觀察日本社會時會發現的有趣之處。
至於台灣人?
我想大家神經都很粗,除非「知道」剛撿到的手機其實失主OOXX(請自行帶入不幸事件),否則應該沒有人會想太多或是在意。大部分的人只會覺得,「喔耶!賺到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