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用成語導致思想懶惰 ?
如果是指,只會用成語而不細究所用成語之背後典故,例如有名之「每下愈況」誤用與錯用的情形
才真的是思想懶惰,但是,這就和「成語」不「成語」沒有關係,而是原本就思想懶惰的人,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思想懶惰」的表徵,不是嗎?
介紹好文一枚,不愧是中文系出身,罵人全不帶髒字
2007.01.26 中國時報
胡適不用成語嗎?
許又方/花蓮市(中文系副教授)
教長杜正勝先生說自己乃「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並謂成語將使人思想懶惰。一個人思想懶惰是否與成語使用有關,筆者無法置評;唯說胡適先生不使用成語,恐怕是個誤會。
蓋胡氏生平寫作雖多以白話直述,卻非全不用「成語」,姑舉一例如下: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致楊聯陞的信中,胡氏提到自己寫作〈全氏(祖望)水經注辨偽〉的心得,先引了宋人王安石讀張籍詩句「成如容易最艱辛」,這或許不是「成語」,卻語出有「典」,前人常用,不知算不算「陳套」。接著,胡先生又引了宋人夏元鼎的詩:「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說它不是「成語」恐難以服眾,更何況「教育部成語典」中也找得到。
那麼史學研究聞名遐邇的杜部長自己用不用成語呢?試看他在巨著《古代社會與國家》第二○四至二○五頁中用了好幾個成語:「揭竿而起」(典出《史記》)、「應運而生」(見《後漢書》)、「端倪可尋」(「典出《莊子》)。這些用語,如今都是大家琅琅上口的「習語」,都有「典故」,算不算「成語」呢?可見杜部長不但用成語,還用得極為妥貼,他的學術成就馳名中外,應該不算「思想懶惰」吧?
語言文字雖常「時移事變」,但它既「源遠流長」,便不可能與古代用法完全切割。許多字詞在現今看來可能是沒典故的「白話」,但細究起來,幾乎都可找到「文言文」,甚至是「成語」的源頭。實則成語只要應用妥當,對行文具有極正面助益,「思想絕不懶惰」的中國老祖宗一用再用了,我們又何必排拒它呢?
關於思想的懶惰一詞,某社會學家曾有更好的描述,那叫,「思想之節約」,也就是魯曼說的複雜性之縮減
成語濃縮了過去的典故,而透過大眾教育,我們可以期待這個典故是「大多數人都共享、共知」的,所以當我們使用成語的時候
可以節約掉一些枝微末節的解釋與冗長的說明。
還有,胡適那年代的平均識字率以及大眾教育水準的低落,才是導致他倡導白話文運動的主因
原來,杜部長認為21世紀的台灣人識字率將近百分之百、大學升學率近九成(還是八成?)都是「假」的嗎?
相關文章:成語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