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經濟起飛的日本漫畫、動畫

 

從日本整體文化的觀點,可以窺伺日本動漫畫產業特徵的同時,另一方面、從日本動漫畫變遷歷史裡,也能觀察到日本社會的變遷軌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日本百廢待興,漫畫在擺脫了為帝國主義、國族主義宣傳的制鋯之後,從大阪開始復甦。1947年大阪育英出版社發行了酒井七馬與手塚治虫的共作「新寶島」,大受歡迎之際,也成為當時日本全國、有志成為漫畫家的少年少女的指標性作品。


當時由於日本經濟尚未復甦,現代提到漫畫理所當然的「單行本」形式還未出現,多數的漫畫連載是由所謂的「貸本出版社」、也就是專門出租用的發行商付薪資給漫畫家,以買斷原稿的方式集結成冊。著名的日本老牌漫畫家水木茂(鬼太郎作者)回想起那個年代,也說過「那是最艱苦的年代」。由於資源不夠、付給漫畫家的原稿費用少得可憐,但是即使生活困頓,由於「能夠繼續畫漫畫」而堅持下來的漫畫家們,奠定了戰後日本新世代漫畫的基礎。



到了1959年春,終於因為大手雜誌社開始投入少年漫畫週刊的市場,『週刊少年magazine』和『週刊少年Sunday』等陸續創刊,漫畫終於正式以「讀物」的形式被重新包裝。這個時期日本的少年漫畫流行的主題多半脫離不了個人式英雄主義,即使稍後少女漫畫月刊陸續創刊,特徵上也承襲少年漫畫的熱血、奮鬥、努力等要素,以網球、排球、新體操、花式溜冰等運動題材為主。


反射了日本人在戰敗陰影之下,尋求心靈慰藉以及民族自信心的需求。加上東京奧運的舉行(1964年)時期,六零年代後期的日本漫畫呈現出來的、多為強調過剩努力、以特定運動為主要舞台的作品風格。其中梶原一騎原著的漫畫「あしたのジョー」(中譯「小拳王」、1967年開始連載)、「巨人の星」(中譯「巨人之星」、1966年開始連載)更是這類漫畫的經典。


這樣的潮流,一般認為起於東京奧運的舉行,以日本經濟成長期為推手,結束於80年代的泡沫經濟期。


而泡沫經濟破滅之後,對日本漫畫最大消費族群青少年(所謂的團塊世代第二代)來說,強調努力、熱血、勇氣已經無法與可期待的「成功」作連結、反而凸顯出這些詞彙的空虛。從醫學原理、解剖學原理、甚至運動規則原理去描繪原本就富有潛能的選手,如何經過合理的訓練達到目標。成為對前一個世代漫畫風格的反省。不合理、超越常識的訓練不再出現在漫畫裡,取而代之的是更貼近現實社會的描寫。如果同樣以少年漫畫作為例子的話,「灌籃高手」所展現的、正是這個時期漫畫風格的典範。


日本的漫畫、動畫產業在政府不聞不問,甚至歷經過打壓的時期,成長到足以代表日本現代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上青少年共通的次文化語言這點,連老牌漫畫家藤子不二雄(A)都說,「完全無法想像漫畫能成長到這個地步」。(在マガジン50周年紀念會上的致詞)

 

隨著不景氣與少子化而來的陰影

 

 

日本漫畫的榮景,近年來也開始漸漸染上陰影。

第一是包括漫畫出版、出版業全體的衰退。

尤其以漫畫出版的推定販售金額來看,1995年為最高峰,之後持續維持減少的態勢。造成這個事實有幾項背景可供觀察,首先是少子化,當團塊世代第二代的孩子都成年之後,少子化的傾向越見明顯,日本漫畫、動畫的最大客群的前景黯淡是最近日本動漫產業最為關切的課題之一。

第二,則是由於網路技術的興起、而造成產業界無法由既有客群獲利。違法下載與各式各樣的動畫觀賞、下載網站,令產業界必須要因應新的社會形態發展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模式。

但是目前各大動畫製作公司、漫畫出版社從抗拒網路到接受網路,對策的提出還是過於遲鈍。這幾年才有出版社開始正式將週刊、月刊連載的內容直接由網路發布,脫離紙本雜誌的範疇。除了出版業的榮景不再,另一方面、日本電視動畫的播映數也在2006年(年間播放節目數:306)達到巔峰之後,開始漸漸減少。更有業界人發出「動畫泡沫已經破滅,現在已經進入走下坡的時代了」的警語。

第三,則是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後,長期的不景氣也影響到漫畫出版、以及動畫製作等文化創意相關產業的資金籌措。尤其是接二連三的金融海嘯,令產業部門的人對於創新與投資更趨於保守,在這樣的風氣之下,比較難以有創新、多元的作品產生。

 

在這種情況之下,持續還能維持高度活動力與創意能力的部份,反而移轉到了菲商業創作這個部份,也就是在台灣常常為人所誤會的「同人」活動。日本的同人活動,也就是個人出版,題材廣泛而且不受限於媒介的表現限制,在過去,漫畫這種表現形式由於最不花錢、所以幾乎是最大宗的同人創作方式,到了web2.0的現代,由於工具軟體、還有支援技術的發達,以個人之力創作動畫、甚至是電子遊戲都不再是夢想。透過網路與社群的宣傳,同人創作可以比過去更加頻繁、廣泛的流傳。


在MIT研究「媒體間比較」的Henry.Jenkins,於其著名的「文本盜獵者」裡也提到,文本的支持者、也就是「迷」的積極參與所形成的參加型文化中,生產者與創作者的界線已經模糊,甚至連文本本身的「正統性」也將逐漸曖昧。而這些「盜獵者」們的特徵之一就是,使用複數的媒體表現形式來持續自己的活動。


對模式化、商業形式化的動漫畫產業來說,同人創作活動一方面來說是盜取既有文本的盜獵者、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測試各種新式創意表現與題材的絕佳領域。這也是著作權概念高漲的今日,眾多商業出版社、版權持有者對於同人活動不以為然卻又無法聯合抵制根絕的原因之一。


今後的日本的動漫畫產業,是否能夠繼續維持現在領先的地位,還是一個值得持續注目、關切的議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Umi 的頭像
    Umi

    且聽我瞎說~吾のたわ言を聞いてくれ~

    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